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寿平、正叔,号南田,江苏武进人(今江苏常州市郊),出身于儒雅文士之家,却适逢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时,使他少时就置身于兵荒马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在人生的初始便体验了悲怆与创痛的恽南田,却为生命的沉厚积淀了博发的源头。在他年仅五十八岁的人生旅程中,为追求艺术的纯粹和高格,在正确师法传统、吸取古人营养的同时,以一位大艺术家的敏锐眼光,看到当时画坛的种种弊端,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反复尝试,以求洗刷艺术的颓靡之气。
读恽南田的画,总觉一种清雅、脱俗、高贵之气。他把才情和诗意作用于画面,使其笔下的牡丹,虽说色彩富丽,透出的却是雅致清新的气息,没有因色彩的绚丽而燥、而浮,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心灵之“静”美。归根结蒂,这与他的审美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是对“传统”和“当下”,“法”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恽南田反对绘事的陈陈相因,把仿某家、学某法骂为剩唾、涤溺、垢渣,强调绘画应以“意”为先、“情”为最,虽以古人笔法为主,但却不能失去自己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他的艺术主张中最核心的内容,即,艺术家应从传统中体味大师创作的心理意识和内在的体悟与修养,而不是亦步亦趋,一味模仿。此后,从自然中摄取灵感,只有造化千奇百种,取之不尽,可以激发创作的激情和欲望,也是出古入新的重要途径。只有得自然之启迪并恰当运用传统技法,才能体现出对自然物象的亲身感受。这是他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体会与总结出来的经验,正由于这种勇于创新、“直将天地作吾师”的创作理念,促使他不拘于陈法,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以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师。
其次,是绘画的基本功——笔墨的问题。恽南田语:“无墨池研臼之功,便欲追踪上古,岂不为郢匠所笑,而贻賤工血指之讥者鲜矣!”1这句话是说,没有掌握笔墨的功力,就谈如何学习古人,恐怕要为人所耻笑了。他还进一步指出:“书无点画,不可以言书,画无笔墨,不可以言画。”这可见恽寿平对笔墨功夫的重视程度。笔墨是绘画的灵魂和骨髓,没有笔墨的功力,就没有资格去谈写字作画,也没有资格去谈是师古人还是师自然,没有笔、墨、点、画,作品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作品。进一步言之,一幅作品所包含的境界、韵味以及文化内涵,也无不是通过富于变化、具有神韵、充满节奏和灵性的笔墨传达出来的。
最后,是绘画境界的问题。南田有云:“天外之天、水外之水、笔外之笔、墨外之墨、非高人逸品不能得之,不能和之。”显而易见,他认为只有那些具备了“高、逸”品格的人,才可能创作出非同一般的佳作。“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2酷似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情形,强调一种分而有合、自然融洽、不为而为的化境,然而这种境界“正须澄怀观道、静以求之。”若为名利所扰、所困,则心不能静,不能静,则不能思,若无思想,更何谈感、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便是和艺术无情无缘了。
恽南田在当时逆时流而上, 摒弃庸俗低下的世俗之风,追求创作中的高雅格调,以超乎常人的洞察力和灵感将大自然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录入画面,山水花草因个人感情的融入而呈现出自语式的心灵独白。画家关照世界的方式和生命的体验,沉积在笔墨点画间,带着体温与脉动被渗透出来。他使没骨画法独树一枝,给花鸟画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力挽明末以来写生花卉画的颓靡之风。
解读恽南田的绘画境界,为的是给我们今天中国画的创作注入一剂镇静剂,好让我们冷静的思考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严肃性和崇高性。
用现代人的心态去体味“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虽有些不合时宜,但可以帮助我们“觉”而有“为”。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良知和责任,不是附庸世俗,而是提升和引导人们的审美标准,以使中国画艺术回归高雅,体现民族品位。
从当代中国画的现状来看,市场繁荣,各种媒体为书画的创作、交易、宣传广开门路,作为补壁或装饰之用,各种中国画作也确实随处可见。这种现象是喜是忧暂且不论,只从很多作品的质量和陈列的环境而论,已足以使我们感到称之为中华民族精粹的高雅文化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
文化艺术的普及是一件好事,那么制造艺术的人,应该肩负着让受用者从中得到滋养和心灵润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我们民族的气质和素养才会在一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不难看出,书画艺术的普及和市场的繁荣,给众多的书画创作者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其能够通过逐渐开放、规范的市场机制获得名声和利益,然而也正是此类机会,让很多“艺术家”一时间似乎有些迷失,创作心态在市场的诱惑下失去了应有的平静和优雅,应酬之作泛滥,内容重复,质量低劣。这些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原因,一是有些人疲于应付市场,难以静下心来钻研创作,而另一部分人则根本缺乏应有的修养,没有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只是把艺术当做了逐利的手段。
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解读古人的内心世界,品味他们作品里的气息和境界时,便会感觉到一种内质的差异和距离。当然,传统笔墨所承载的意识、精神、内蕴和精致,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境地,但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从信息的流通还是从材质的多样性方面,我们所了解和接受的内容无疑比过去几百年间的人们更加广博和宽泛,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和延伸,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只是惊叹前人的艺术如何高超,我们如何无法超越,而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为艺术究竟做了些什么?储备了些什么?我们的心灵是否和时代以及自然万物有一种交融和默契?为艺术又是否心无旁骛,让画面从自己的内心里流淌出来?如果作品没有触动自己,又怎么能感动别人呢?
看了恽南田为艺术的复兴和对创作意境的孜孜以求,以至通过他的努力所形成的鲜明的个人风格,对我们应该有很多的启示:
首先,是让自己从被动的市场中回归内心对艺术虔诚的追求中,真正的艺术家在其艺术形式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自己的灵与血,作品则是灵与血的结晶,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碰撞出生命内质的共鸣和感动。就像恽南田所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着不生情。”3所以画家,虽在画画,却贵在养心,这也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创作者之所以为优秀的灵魂之所在。
其次,艺术作品要能摄人心怀,艺术家还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对事物理解的方式,决不可人云亦云。艺术始终是处于时代当中的鲜明个体创造的产物,正如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艺术气息,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传统绘画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灵写照,记取的是当下社会环境在个体艺术家心中留下的烙印,我们作为艺术历史的读者,也始终是在多元的文化表达中总结和摸索。现在也将成为历史,我们的作品里会留下时代的印痕以及我们个体表达的声音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将由我们这些个体来书写,却最终由我们的后辈来回答。
“谁知简远高人意,一一毫端百卷书。”画不在宣讲,不在喧哗,不在争宠,在读、在悟、在心灵的相通。
“静”是一种境界,非修为而不能达。不能达则画亦不能高。长久的面对永恒的东西,可以提高心智。“山川之气本静,笔燥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4重要的是心静。笔受于心,心静则笔活,活则可写山林之精髓。所以,调整创作心态,创作艺术精品,将会为当今社会艺术市场高品位的发展注入活力。
2011年4月于西安美院
发表于《美术观察》2011年第7期
1《恽寿平》,杨臣彬著,第89页
2 《恽寿平》,杨臣彬著,第182页
3《恽寿平》,杨臣彬著,第90页
4《画荃》,笪重光著,第53页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